上大学没把自己当作少数民族
“你是云南的,那你是少数民族吧?”初入大学时,同学好奇地问这位眼窝略深、皮肤稍黑的女生。
“身边10个人中有8个是少数民族,高考考试加不加分,对大伙没什么影响。”桑舒平自幼没感觉自己是少数民族。
她上大学与后来读研,更多靠的是成绩。当年,华中科技大学规定,录取坚持高考考试“裸分”第一;对于各种加分,仅在分数相同的状况下享受优先。
后来到武汉大学读研,导师也是在偶然谈话中才得知她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。
在导师宇传华教授眼里,桑舒平和其他学生没什么两样。相反,一次因飞机误点,桑舒平代替他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广受好评的发言,让他印象深刻。
武汉的湿润气候滋养人
2004年高考考试,在怒江边长大的桑舒平填报志愿时选择的几乎都是武汉高校。喜欢生物的她选择了医学,由于“医学与生物一样,都非常神奇”。
刚来武汉时,桑舒平把在老家节日才穿的民族服装一并携带。但几年下来,她一次都没机会穿,最后只好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去。
在汉10年的暑假,她仅在大一时回了一趟老家。她讲解说:“我读本科时主如果留在武汉做社会实践和家教,读研时则主要忙于做实验和搞科研。”
每次寒假回家,看到多日不见的女儿,妈妈一直说:“气色好了不少,皮肤又变白了。”桑舒平把这归功于武汉湿润气候的滋养。
毕业回老家云南工作获点赞
云南民族掌握怒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沙益介绍,怒族中上大学的现在并不少,但能读到博士的还极少。
10年前,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完本钱科、硕士、博士学业的杨武勇,是国内怒族第一博士。他现在在北京从事数字出版方面的科研管理工作。巧合的是,桑舒平与杨武勇不只都来自云南,而且毕业于同一所中学。
桑舒平的博士毕业论文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健康问题。她通过2万份调查发现,少数民族慢性病发病率低于汉族,但对健康认识存在误区,不少人觉得健康就是“不生病”。
期望继续这方面工作的桑舒平,现在成了云南大学医学院教师。她选择返回云南工作获得网友点赞:“飞出去的金凤凰又飞回来了,真困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