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孩子为何会磨蹭拖拉?

   日期:2024-05-24     来源:www.Limpn.com    浏览:533    
文章简介:当父母发现自己孩子的拖延,总是直接认定孩子是故意拖延,是由于懒、由于贪玩才耽误了正经事,因而对此十分恼火,觉得孩子出了问题。但其实,多数孩子的拖延状况,和父母有脱不开的关系,不是父母耐心不够、催促太多,就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磨蹭是什么原因,...

当父母发现自己孩子的拖延,总是直接认定孩子是故意拖延,是由于懒、由于贪玩才耽误了正经事,因而对此十分恼火,觉得孩子出了问题。
但其实,多数孩子的拖延状况,和父母有脱不开的关系,不是父母耐心不够、催促太多,就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磨蹭是什么原因,也就办不到对症下药。
所以,别把这事儿一股脑儿怪罪于孩子。
再说拖延症太容易见到了,不只孩子身上有,成人同样也有,算不上什么大恶难赦的罪行。
只是,孩子更多地是反对爸爸妈妈的需要或安排,成年人则更多是与环境和自己为敌。
需要强调一下,有的状况不是「拖延」,而是孩子真不会,他没方法自己完成,又或者是由于「不敢」,孩子害怕去做或者害怕事情的结果。
[sifotography141000129-900.jpg]
怎么办孩子的「拖延」?
假如发现我们的孩子有拖延现象,父母可以根据下面的步骤来处置:
1
检查是否自己不够耐心
这是不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。
其实,大家成人对时间的估计有时并不准确,孩子的动作也没办法如大家预期般那样快。
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来看一看父母我们的耐心和期望值。
第一个例子,孩子游泳出来在淋浴。母亲没游泳,虽然脱了羽绒棉服,但在更衣室的高温中还是感觉非常热,因此不停地催孩子快点洗。
她的女儿 9 岁左右,自己在里面洗头发(扎成马尾辫的长发)、洗澡。跟她同时进来的大人只比她稍快一些出来,按说速度已经非常快了,但母亲在外面却是不停地催促。穿衣的时候,由于身体比较湿,地方又比较狭窄,孩子着装的速度并不慢,但效率不高,看上去笨手笨脚,再加上母亲在旁边唠叨,孩子越想快越出错,母女两个都是一头大汗,满面怒容。
第二个例子,爸爸和 5 岁的儿子。父亲喊儿子去跑步,儿子出来在门口穿鞋,一下一下地系鞋带。在我看来,系得非常不错,但他父亲的需要是,当他喊儿子的名字时,儿子应该立刻放手手中的书,喊「到」;当他发出「穿鞋出发」的指令时,儿子应该小跑着到门前「唰唰」踢掉拖鞋,蹬上跑鞋,飞速利落地系鞋带。
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那是相当地大。可惜父亲没去修正我们的理想,而是责怪儿子的动作不像真的的士兵那样雷厉风行。
2
看看孩子是否确实不会
(1)爸爸妈妈有时会高估孩子的能力
也有时是不愿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力低,爸爸妈妈总以为我们的孩子应该在中上水平。
可是,一来孩子的智商、能力进步不均衡,不肯定样样精通;二来总有孩子在中等偏下的。
所以,有些孩子可能真的是力不从心,对父母的指令不熟练或者不知道。
(2)更多的时候是父母不知道孩子。
由于缺少专业的练习,缺少多子女或大伙族聚居环境,爸爸妈妈们没办法做横向比较,有时会用 5 岁的规范需要 3 岁的孩子,用 10 岁的规范去衡量 6 岁的孩子等等。
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。
(3)期望值伴随朋友圈水涨船高。
常常有传闻中的或朋友圈中晒出来的「其他人家的孩子」做楷模,爸爸妈妈更容易对我们的孩子需要过高了。


3
知道拖延背后的真实缘由
排除去以上两个「不怨孩子」的原因之后,大家来看看,为何有时爸爸妈妈需要正常,孩子明明能做到却不想做。
这便涉及到动机问题。
有些孩子会明确地问:「为何要呀?」,有的孩子虽然没问出口,但其实心里同样存留着如此的不满:「凭什么呀?我不喜欢!」。
拖延的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在用行动对你说他的心声:他不乐意做这件事。
面对孩子的反抗,父母不只对孩子的行为不满,更恼火孩子的不服从带给我们的被冒犯感,感觉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遭到了挑战。特别当父母觉得「我这是为了你好,你应该遵从,应该了解是非」的时候,父母会在恼火外感觉到委屈,对孩子的不满就更深了,从态度上就非常明显表现出来了:批评、指责,甚至恶言相向。
这类都是不对的,反而会把事情搞糟。
孩子确如爸爸妈妈所言,他们年龄越小,越没办法给自己设立正确的目的和计划,更不可以勤奋地予以实行。
孩子虽然依赖爸爸妈妈的教会,但事实上,孩子也期望信从爸爸妈妈。每一个孩子都期待我们的爸爸妈妈强大而且智慧,可以帮助自己、支持自己去达成目的。
当孩子用拖延行为来讲「NO」的时候,身为爸爸妈妈应该意识到,并调整我们的指导风格和方案。
(1)在孩子十岁以前,调动孩子的兴趣。
这个阶段是孩子的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的时期。这期间爸爸妈妈要想方法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收获动机,把「应该 + 需要」的事情变得有趣、有成就、有自信,让孩子「喜欢 + 想」。
以稍显枯燥的学习为例,婴幼儿园期爸爸妈妈要和孩子一块学,参与 + 带领;一年级的适应期,爸爸妈妈可以适合伴随,指导 + 鼓励,小学二年级起,鼓励 + 惩戒要并行。
(2)在孩子十岁之后,知道缘由更要紧。
仍有拖延,爸爸妈妈可以先和孩子交流。交流不是爸爸妈妈讲道理,不是说服孩子,更不是逼问孩子,或让孩子宣泄。交流的第一步是让孩子畅所欲言、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。
我遇见的几个拖延的十岁以上的孩子是如此说的:
「跟他们说没用,说不过他们,他们有一大堆道理等着你呢。」
「他们从来不听我的。不是听从,是听一听我怎么说。不论我怎么说,他们都说你说的不对,你不可以那样想。」
「无论我怎么说,他们都说,大家非常理解你,但」
这类对话显示,爸爸妈妈要么自以为是,要么就是懒惰,不愿想方法找到一个能令孩子信服的解决方法。
交流的目的就是在知道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,爸爸妈妈再来看自己能做些什么,孩子应该承担些什么。
从拖延中看到孩子的误区和能力状况,从拖延中看到大伙都可以改进的空间。
大家的目的不止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为,更要紧的是孩子的全方位成长。
4
别忘记处置孩子的情绪
拖延行为中显示的情绪是不明确、不激烈的,常常为父母所忽视。
而事实上,孩子的不愿、不想、不敢、不喜欢等是能让父母感觉到的。因为孩子的个性、年龄等缘由,不表达不代表没情绪。
所以,当父母讲完道理,孩子懒洋洋地拉长声说「好吧」,父母不要以为真的好了,必须要追问孩子,「你听起来并不乐意,能说说缘由吗?」
假如父母不问,装没听见,后面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孩子不好容易做,说了好吧也不实行。
所以,当孩子反复用请求、讲条件、嘟囔的时候,就是孩子在表达我们的不想,父母必须要看重起来。
信赖和交流,才能真的解决拖延
想解决孩子的拖延问题,就要深入知道孩子的想法。
若是应该做的,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打造目的,找到动机,增加行为的喜悦度和收获感等。
若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围或同意范围的,父母也要掌握灵活处置,减少期望或重设目的,给孩子合适的,而不是父母觉得正确的。
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,亲子间有通畅的交流,才能真的解决拖延问题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